Please wait a minute...
水泥技术, 2010, 1(4): 30-32    
  设计与研究 本期目录 | 过刊浏览 | 高级检索 |
生物质秸秆燃烧特性的试验研究
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
Test Investigation on Combustion Property of Biologic Straw
Tianjin Cement Industry Design & Research Institute Co., Ltd.
下载:  PDF (462KB) 
输出:  BibTeX | EndNote (RIS)      
摘要 通过对秸秆进行热分析与傅立叶红外光谱方面的研究,分析了秸秆的燃烧放热机理以及燃烧过程中释放的气体种类,并在燃烧特性方面与煤进行了对比。结果表明:秸秆在燃烧中共有两段明显的放热,第一阶段从255℃放热开始至307℃结束,释放的气体有CO2、CO、烷烃、烯烃等;第二阶段从403℃开始至443℃结束,有CO2和少量的CO放出,放热大部分集中在第一阶段。通过与某烟煤对比分析可知,秸秆的燃尽度较高,活性较好,热值为一般烟煤的一半之多,并且高温燃烧时释放出的气体对环境污染较小,在水泥窑中是一种较好的可替代燃料。
服务
把本文推荐给朋友
加入引用管理器
E-mail Alert
RSS
作者相关文章
刘瑞芝
关键词:  秸秆  燃烧  热红联用  气体    
收稿日期:  2010-02-13                出版日期:  2010-07-25      发布日期:  2018-06-21      整期出版日期:  2010-07-25
TQ172.625.2  
引用本文:    
刘瑞芝. 生物质秸秆燃烧特性的试验研究[J]. 水泥技术, 2010, 1(4): 30-32.
LIU Ruizhi. Test Investigation on Combustion Property of Biologic Straw. Cement Technology, 2010, 1(4): 30-32.
链接本文:  
http://www.cemteck.com/CN/  或          http://www.cemteck.com/CN/Y2010/V1/I4/30
[1] 马娇媚, 陶从喜, 彭学平, 陈昌华.
水泥窑脱硝工艺技术综合评价
[J]. 水泥技术, 2018, 1(2): 77-81.
[2] 钟克辉. 采用煤粉分级燃烧技术降低NOX浓度的实践[J]. 水泥技术, 2017, 1(4): 96-97.
[3] 郑旭, 刘晨, 王昕, 颜碧兰, 魏丽颖. 水泥窑用垃圾衍生燃料燃烧特性的TG-DTG研究[J]. 水泥技术, 2017, 1(2): 21-28.
[4] 李宁, 赵亮.
回转窑燃烧器降低氮氧化物机理分析
[J]. 水泥技术, 2016, 1(6): 40-42.
[5] 尹国明.
水泥企业氮氧化物减排的两种技术措施及实践
[J]. 水泥技术, 2016, 1(4): 76-77.
[6] 狄东仁, 韩仲琦. 水泥熟料CO2排放量的简捷计算法[J]. 水泥技术, 2015, 1(3): 21-23.
[7] 郭涛, 彭学平, 刘继开, 武晓萍, 袁群. 水泥窑富氧燃烧技术研究现状及分析[J]. 水泥技术, 2015, 1(1): 46-48.
[8] 李明飞, 陶从喜, 李小金, 孙于龙, 陈宏艳, 郑丽雅. 富氧燃烧技术在水泥窑的应用[J]. 水泥技术, 2014, 1(4): 17-20.
[9] 陈昌华, 马娇媚, 李小燕. 水泥回转窑内煤粉燃烧温度的计算[J]. 水泥技术, 2014, 1(3): 24-26.
[10] 韩仲琦, 赵艳妍. 开发低碳技术,构建低碳水泥工业体系[J]. 水泥技术, 2014, 1(1): 15-19.
[11] 付晓丽.
Fe-C-Mn-W系堆焊耐磨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
[J]. 水泥技术, 2013, 1(2): 26-30.
[12] 陶从喜, 李小燕. 高硫煤用于预分解窑煅烧的若干问题探讨[J]. 水泥技术, 2012, 1(4): 32-34.
[13] 轩新军.
电石渣生产水泥工艺危爆环境的电气设计
[J]. 水泥技术, 2012, 1(2): 89-91.
No Suggested Reading articles found!
Viewed
Full text


Abstract

Cited

  Shared   
  Discussed   
    PDF Preview